如今,随着一台台插秧机奔向田野,一株株翠绿的稻苗整齐有序地插入水田。大型机械化设备、绿色有机种植技术、综合种养模式“齐上阵”,让传统农业搭上“现代化列车”,广袤田野呈现出一幅壮美的夏耕画卷,而科技与绿色,正是这幅画卷的底色。
来到位于双阳区奢岭街道的一片稻田,众和丰瑞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机耕手正驾驶着高速插秧机穿梭作业,随着嫩绿稻苗从苗盘上依次滑落,为沃野披上了一袭绿色的“新装”。稻田上空,大型无人机精准高效地运送稻苗,在机耕手和农业机械的密切配合下,连片的新绿在田间蔓延开来……
插秧是水稻生产的重头戏。今年,众和丰瑞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全程机械化作业,高效完成了1800亩的水稻插秧。合作社负责人刘德文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1台机械比10个人的效率都高!我们仅用10多天就完成了插秧,水稻生产效率大幅度的提高。”
水稻,是长春市种植培养面积排名第二的粮食作物。由于昼夜温差大,又是一季稻,长春大米素以品质佳著称,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中国优质粳米之都”称号。2025年,全市水稻计划种植培养面积253.2万亩,各地种植户与时间赛跑、以质量求胜,目前已基本完成水稻插秧,为夺取全年水稻丰产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确保粮食稳产丰产。向科技要产量,向绿色要质量,让水稻种植脱胎换骨。近年来,长春市以水稻标准化生产为手段,全方面推进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集成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在泛着绿光的稻田里,高效的生产方式轮番登场。
今年,长春机乡三宝米业有限公司通过应用水稻机械覆膜插秧技术,种植了300亩地膜水稻,多维度改善水稻生长环境。“此为全生物降解地膜,不但可以抑制杂草种子进入膜层,天然阻隔杂草生长,杜绝使用农药除草,还能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公司负责人张平说降解地膜在完成使命后可自然分解,产生的水、二氧化碳和腐殖质等都将被作物吸收。现在,公司生产的大米获得了有机产品认证,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在有着“天下第一粮仓”之称的榆树市,今年,民悦农业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规划出了一块试验田,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专家的指导下,推广应用“宽窄行”种植模式。“说白了,就是行距一宽一窄,让稻株间有更好的通风条件。这种种植模式有利于病虫害防治和增强植株光合作用,让水稻籽粒灌浆更饱满。”合作社负责人徐禹庆表示,这种模式一旦试验成功,具备大面积复制推广的潜力。
如今,植保无人机已成为农安县小城子乡镇江口村稻农的新宠。稻田边,飞手熟练地操控农用无人机,将稻苗运送到指定位置,从腾空而起到往返作业,每完成一次精准“空投”仅需1分钟。正在操控无人机的飞手介绍,这种智能化生产方式极大地节省了时间,还能有效保证稻苗在运送过程中免受损伤,来提升稻苗成活率。
农用无人机在空中盘旋,一摞摞稻苗被高高吊起,精准对接稻田里的插秧机……在公主岭市秦家屯镇四家子村,现代农机赋能水稻生产同样让人欣喜。“过去运送稻苗全靠人力!”今年,无人机成了连接地头与田间的稻苗配送员,在高速插秧机的加持下,全村水稻插秧全面提速,四家子村村干部邢方敏介绍说,除了运送稻苗,他们还利用无人机进行田间管理,从运苗、插秧到施肥、植保,现在种田全程机械化。
近年来,单青东整合村里零散地和低洼地,探索实践鸭稻共生模式,产出的生态米、绿色鸭蛋及鲜鱼,深受市场青睐。单青东算了一笔账:生态米预售价较普通大米高出30%,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60%,鸭子产蛋还能增加额外收益,科学种植“稻花香2号”“长粒香”等优质品种,“水稻+”立体种养模式显现出多重效益。
鸭稻共生只是长春市“水稻+”综合种养落地见效的缩影,稻螃共生、稻鱼共生、鸭稻共生等生产方式让农户尝到了甜头。一水双用、一田多收的崭新模式,不仅彰显了立体、生态、高效的大农业范儿,更促进了水稻产业从单一种植,向水产养殖、禽类养殖、农产品加工、文旅研学等领域延伸,并在德惠、公主岭、九台等地推广开来。
“过段时间幼蟹就可以陆续投放下田了,今年,农场里5万多只幼蟹成功越冬。”在德惠市岔路口镇,长义家庭农场已完成水稻插秧,稻田边的沟渠里养殖着小螃蟹。农场负责人李长义望着绿油油的稻田说,“上了秋,先收螃蟹,再收稻子,去年的蟹田米、稻田蟹都没够卖。”如今,稻蟹共生已成为长义家庭农场增收的新途径。
科技赋能让传统农事焕发新生。今年,岔路口镇持续推广稻田养蟹、养鱼、养虾等模式,全镇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从起初的900亩发展到如今的近3.2万亩。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与现代农业发展思路有效衔接,在稳定水稻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长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目前,长春各地形成了稻田养蟹、稻田养鱼、稻田养虾、鱼蟹混养、虾蟹混养等多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生产出的稻米,品质得到非常明显提升。
Copyright © 2020 米兰星空体育平台 - 星空XK体育软件下载与赛事推荐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4022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