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面对面》畅谈能源新场景!

时间: 2024-02-16 20:36:49 |   作者; 凯发k8娱乐唯一官网/新闻

  中国能建投资建设的安徽绩溪高空风能发电示范项目,采用国内首创的梯伞组合高空风能发电技术,利用降落伞组,吸收高空风能,通过缆绳带动地面卷扬机、齿轮箱转动,将风能转化为机械能,并通过地面发电设备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以此来实现稳定持续发电。

  宋海良:我们充分论证,低空这一块的资源变动曲线更大,不确定性更多,高空风场应用的稳定性比低空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效率会高。

  研究表明,高空风速大,风能密度通常是地表风能密度的几十到几百倍,高空中所蕴含的风能超过目前人类社会能源总需求的一百多倍。

  宋海良:自己能解决自身的能源问题,未来的使用场景非常大。国外也在做这一块,咱们做得很少,就我们目前这一家做集成,我们原来对这块的认识早一点,起步早一点。

  安徽绩溪高空风能发电示范项目2022年1月开工,设计装机总容量2×2.4兆瓦,目前已进入发电调试阶段。

  为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中国做出承诺,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的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全球碳中和目标下,包括风电、光伏发电在内的清洁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成为大势所趋。

  董倩:我们现在能源的构成,不仅有传统的化石能源,还新添了核能、风能、水电等等,这样的发展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现状?

  宋海良:目前这几年,我们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增量非常之快,新能源装机容量占到整个电力装机容量的47.3%。新能源2022年发电量超过2.7万亿度,相当于2021年整个欧盟27个国家全部用电的总和。现在全世界70%的光伏的构件都是中国的,应该说我们的成套技术世界领先。

  与此同时,全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动能源结构多样化发展,也是实现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

  董倩:能源深深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不管是战争,还是自然灾害,那怎么才能够让它变得更确定一点?

  宋海良:进入能源系统,随着认知的提升,特别是这次国际大环境不确定因素的一些变化,我真真实实感到能源安全的问题,是一个国家命脉性的问题。能源结构的优化,就是你受制于人的东西少了。你控制我这两条,起码我不至于说完全把脖子卡住。

  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合作组织测算,到2025年中国发电结构中,煤炭占比将从2018年的66.4%下降至48.8%,风光发电占比将升至约20.2%;到2050年,煤炭发电占比将一下子就下降至5.7%,风电、光伏发电将成为绝对主力。

  宋海良:我们作为能源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甚至部分运营一体化的解决商,也是央企里面的国家队,排头兵,就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碳达峰,到2060年达到碳中和。碳中和、碳达峰里,电力是主力。传统的能源电力系统怎么样升级?新型的电力系统怎么构建?新能源从规划到设计,到程序流通审批,到运营,并到国家电网里,到最后走到千家万户,既需要一些时间,需要周期。这个任务压力大、艰巨,但是必须要完成。

  董倩:您刚才说的是外部的压力,这是一方面,从企业内生的逻辑来说的话,你们的动力又在哪里?

  宋海良:我们出口的产品若不是绿色的产品、不用绿电,将来出口都会受到制约。再一个,既然新能源的替代跟转型成为必然,成为新的赛道,我们这样的大企业可能在这种新赛道上,无论从自身的发展还是国家使命,我们该挑更大的重任。

  近年来,中国能建除了在风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领域做全面的战略布局外,还重点投资建设了新能源的储能项目。

  在湖北应城,中国能建投资建设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2022年7月开工,是世界首台(套)300兆瓦级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示范工程。压缩空气储能,是指在电网负荷低谷期将电能用于压缩空气,在电网负荷高峰期释放压缩空气,推动汽轮机发电的储能方式。

  宋海良:新能源必须有很好的储能,我们原来用得比较多的是抽水蓄能,水库的原理;利用化学储能锂、钠,各种化学储能,但终归受场景的限制。有些可能用抽水蓄能不具备条件,有些用化学储能可能受材料、工艺的限制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多种储能方式的推出成为必然。

  新能源受气候、季节等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储能则是解决供应不稳定、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作的重要手段。而“非补燃”技术在压缩空气发电过程中不依赖煤、天然气等外部能源,既节约世界资源,又避免了补燃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问题,因此,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成为新能源储能领域研究的重点。

  2022年8月,中国能建联合62家国内储能技术与装备企业、电网与发电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成立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

  宋海良:我也是储能联盟的理事长,这样把中国各种储能产业都联系起来。既然未来是一个大的产业、稳定的产业,就不能碎片化、零散化地做,要更系统化、专业化、集约化地做。

  按照设计的具体方案,湖北应城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一期工程建成后,将在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包括300兆瓦级的单机功率国际领先、1500兆瓦时的储能规模国际领先,以及65%以上的电电转换效率国际领先。

  宋海良:原来(压缩空气储能)最大的(装机容量)是6万千瓦或者10万千瓦,一下子上升到30万千瓦,对技术、管理跟服务都带来挑战。但是如果我们不走在前面,我们再等几年,可能这个技术就被别人超越了。所以我们就加班加点地研究,在这一方面我们投入也很大。

  继湖北应城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开工之后,中国能建又在山东泰安、甘肃酒泉、辽宁朝阳先后开工建设3个300兆瓦级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工程。

  宋海良:有些技术不成熟的,需要在应用中突破,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突破。在应用方面的突破,我们责无旁贷。

  董倩:如果说我们把它当成前沿的课题的话,您能心理上给他多少时间去进行探索?因为企业也是要往前走的,我的确是要坐冷板凳,这项技术我又要突破。

  宋海良:现在无论是政府、企业,包括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不会为某一件事而改变它的规律,改变它的进程,也是成熟的标志。调试要一步一个节奏往前做,还不能急于求成。市场需求再大,还得尊重规律、尊重常识,否则这个学费交得更大,浪费的时间更多。

  董倩:您是组织上把您放在这个岗位的。打个比方您在任五年,但是一个科研项目的具体突破需要六年,需要八年,那您是容它还是不容它?

  宋海良:这个必须容,特别是重点项目。现在我们的祖国都是一茬接着一茬去做。我们每一代人有每一代的使命,其中最重要的使命,是我们给后一代人留下什么。只要这个事有价值,有长远价值,我们一定要要做,要保证定力,要保持耐心,而不是图一个表面的光鲜。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动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包括中国能建在内的众多中国企业致力于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再到“融进去”,沿线国家也从绿色低碳发展中受益。

  宋海良:比如说我们在沙特、阿联酋,现在承接的制氢项目、风光项目……项目的规划设计、EPC管理,都是我们来承担。去年在疫情影响的情况下,我们新能源在海外的增量达到66%,这个增幅是非常大的。这也是这几年国家新能源进步带来的成果,也是“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的一个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