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太赫兹技术创新研究院在太赫兹超灵敏生物传感器方面取得新进展

时间: 2023-09-11 03:36:25 |   作者; Txk挂钩式环链电动葫芦

近日,上海理工大学太赫兹技术创新研究院在庄松林院士的指导之下,提出了一种太赫兹波段内的新型qb 连续域中的准束缚态(qbic)由于其超高的辐射品质(q)因子,在光开关、非线性、通信和传感e

立即订购
产品描述

  近日,上海理工大学太赫兹技术创新研究院在庄松林院士的指导之下,提出了一种太赫兹波段内的新型qb

  连续域中的准束缚态(qbic)由于其超高的辐射品质(q)因子,在光开关、非线性、通信和传感方面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在这项工作中,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基于qbic的“环链型”超表面,其通过在金属超表面结构中引入非对称性来操纵电四极子与磁偶极子的干涉耦合,从而诱导了q因子高达503的超高品质谐振(qbic)的激发。

  在该模式下,超表面约束的光场能量和有效传感区域分别实现了400%和1300%的巨大增幅,从而拓展了光-物质相互作用的强度与广度。

  模拟和实验表明,该qbic超表面具有高达420 ghz/riu的折射率灵敏度,对痕量同型半胱氨酸(hcy)分子的直接检测限(lod)为12.5 pmol/μl。该新型太赫兹超表面传感器与已报道的文献相比综合性能最优,起将有利于实现痕量生化分子的高精度传感,并促进超高q因子光学非线性平台的开发和应用。

  该项工作为实现痕量分子的快速、精确和无损传感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并在生物化学反应监测、光催化和光生物调制领域具有潜在应用。

  成立于2013年5月17日的纳芯微,即将迎来它的10周岁生日。近日,纳芯微召开十周年暨2023媒体沟通会,会上纳芯微董事长王升杨表示,公司专注于模拟及混合信号芯片技术领域,10年来公司飞速成长,产品矩阵不断丰富,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未来,公司将积极进行全球化布局,围绕应用创新,精细化管理,着手打造纳芯微的全产业链能力,力争成为全世界领先的模拟和混合信号IC供应商。

  公开资料显示,纳芯微是一家高性能高可靠性模拟及混合信号芯片设计企业,专注于围绕下游应用场景组织产品研究开发,聚焦传感器、信号链和电源管理三大产品方向,提供丰富的半导体产品及解决方案,并被大范围的应用于汽车、泛能源及消费电子领域。目前已能提供1400余款可供销售的产品型号。

  据王升杨介绍,自2013年创立后,纳芯微在2014年就实现盈利。近年来公司整体经营业绩良好,2021年营收达8.62亿元,归母净利润约2.24亿元,利润率约为25%;2022年营收达16.7亿元,归母净利润2.5亿元,利润率会降低,根本原因是公司在2022年上市后,内部施行了较大的员工股权激励计划,产生约1.9亿元的股权支付费用。若剔除股权费用支出,公司2022年的净利润会保持在4亿多元水平,利润率维持在20%以上。

  同时,纳芯微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2年,发生研发费用4.0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76.39%;研发人员增加约160人,接近翻倍;新增境内知识产权项目申请72项,其中发明专利36项;取得境内知识产权项目授权60项,其中发明专利16项。此外,新增境外知识产权项目申请9项。

  经过10年发展,纳芯微慢慢的变成了有一定技术能力和体量的本土模拟芯片厂商。王升杨认为,随着缺芯潮的缓解,市场之间的竞争将会慢慢的激烈,纳芯微不希望因价格问题失去市场占有率,会坚决守住已经取得的市场占有率,积极进行成本优化工作,加强行业合作,为未来的行业整合进行储备和布局。

  王升杨表示,未来真正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pin-to-pin的成本竞争。尽管成本竞争最容易在相互替代的产品之间发生,但公司面向的汽车电子市场和泛能源市场正在迅速变化,产生了许多新的应用创新需求,且这些应用创新的源头都是在中国。因此,对于国产晶圆厂来说,如何与国内行业头部客户紧密合作,共同定义和开发更具前瞻性的产品,可能是国产厂商未来的一些机会点。他相信通过对应用领域的持续聚焦和投入,包括与各行各业的头部客户紧密合作,纳芯微能够在未来的下一代创新性产品上建立领先优势。

  资源整合方面,王升杨则认为,半导体行业发展,尤其模拟半导体厂商的成长历程,其实不能离开这样的行业整合。中国现在有2000-3000家的IC设计公司,未来整个行业也将会经历一波整合,公司已在为行业整合做一些储备和布局。

  “纳芯微的原则非常清晰,就是要有利于构建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另外,能够在现有的一些产品赛道上实现市场拓展。公司目前的资源聚焦在泛能源、汽车电子上面,如果能通过外部整合方式进入到一些别的市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此外,企业内部也一直在进行能完成资源整合的能力构建。”王升杨这样表示。

  王升杨表示,首先,全球化是纳芯微比较确定的未来战略方向。芯片是整个电子产业的上游领域,在芯片领域中,所有全球领先公司都是全球化公司,没有一个企业可以仅凭区域市场做到全球领头羊,中国芯片公司也不例外。纳芯微在全球化方面刚刚起步,但在这条道路上公司的态度是坚定的。

  据王升杨介绍,现阶段纳芯微主要是构建全球化的销售网络以便服务全球客户。目前,公司在欧洲、日本、韩国等地组建了销售团队。未来希望能进一步推进到对全球人才资源、供应链资源的利用,做到对海外市场的独立研发、独立市场运营、独立的客户支持,实现真正的全球化经营。

  王升杨表示,未来,纳芯微将力争成为泛能源和汽车电子领域里面占据领导地位的IC供应商以及全球领先的模拟和混合信号IC供应商。除了全球化视野外,公司还将进行精细化经营,升级整个运营生产计划体系和系统,打造内部高效的、敏捷的运营生产体系。

  随着公司深入发展,纳芯微将把自身能力边界拓展到全产业范围里面去。去年,公司已与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就关键工艺做一些联合开发。接下来,公司将着手打造纳芯微的全产业链能力,构建面向未来的核心产品竞争力。

  “围绕应用创新也是纳芯微未来要着力的方向。因为从长久来看,我们能给客户提供的真正的核心价值是围绕应用创新的能力。作为国产厂商,天然离我们的市场、客户、应用更近,我们该利用这个优势去深耕每一个行业应用,去和客户一起定义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且通过我们的前瞻性产品来引领这个行业发展。”王升杨这样说道。

  近日,禾赛科技面向ADAS前装量产市场发布最新车规级超薄远距激光雷达ET25,并在当天宣布与福耀集团达成战略合作。二者强强联手,将携手推进 ET25 前装量产方案的落地应用。禾赛科技和福耀集团的合作,充分的利用了各自产业的资源和技术优势,为汽车行业提供更创新和前瞻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据了解,禾赛科技本次向大众推出的重磅产品ET25是一款以高度命名的激光雷达产品,ET 意为 Extremely Thin(译为:极度轻薄),其机身仅有 25 mm 高,相比另一型号 AT128的激光雷达“瘦身”近一半,性能却更强大。ET25视场角为120° (H) x 25° (V),点频超过 300 万每秒,最小分辨率仅为 0.05° x 0.05°,能为智能汽车带来超高清的远距离三维感知。

  同时,ET25的技术进步还体现在接收芯片灵敏度有数倍的提升。该激光雷达针对10%反射率的物体,如黑色系衣服、黑色车漆等,将 905 nm 激光雷达的测距能力提升到 250 m 以上,方便了智能汽车在复杂路段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尽早识别危险,规避风险。

  禾赛科技是全球车载激光雷达的市场领导者,其全年营收和交付量均超过了 8 家美股上市激光雷达同行公司的总和;福耀集团是国内最具规模、技术水平最高、出口量最大的汽车玻璃生产供应商,该公司多年前已在关注如何创新车载玻璃搭配舱内激光雷达的安装与使用。

  为兼顾玻璃的隔热效果和强度,以及激光雷达、摄像头等设备的穿透率,福耀集团进行了改变玻璃材料、镀膜等多种尝试。最终,福耀集团通过特制的近红外增透前挡风玻璃,针对激光雷达特征波段进行了红外光透过率优化,使安装在挡风玻璃后侧的激光雷达点云效果获得标准认可,“解决”了普通玻璃造成舱内激光雷达运转时信号衰减的困局。

  福耀集团的此项技术优化效果得到了禾赛科技实测数据的支持,该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采用福耀特制的近红外增透前挡风玻璃后的效果亮眼:ET25在无挡风玻璃时测距为250米,安装在福耀集团特制的挡风玻璃后测距也可达225米,且ET25性能未有较多损失。

  未来,禾赛科技将深化与福耀玻璃的产品研制和合作,推动ET25的量产上市,更多地应用在智能汽车上,为用户所带来更安全、更舒适、更放心的驾驶体验。

  集微网消息,今年4月,苏州凌光红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凌光红外“)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由宝鼎投资独家投资。此次融资将加速助推凌光红外在半导体失效分析设备领域的研发,强化组建业务团队。

  凌光红外成立于2021年,专注于高端实验室检验测试仪器的国产化。其官方消息显示,在半导体检测设备领域,公司是国内首家量产失效分析设备的企业。

  据悉,电性失效分析是半导体检测分析中的关键一环,电性失效分析所需的三类设备(锁相红外显微镜,微光显微镜,镭射电阻检测显微镜)长期以来被多家国外龙头所垄断把持。

  自成立以来,凌光红外已先后推出了制冷锁相红外显微镜,非制冷锁相红外显微镜,微光显微镜,并已成功交付头部客户。

  据苏州工业园区科创委官微消息,近日,苏州工业园区胜科纳米(苏州)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大楼封顶,未来将会配备世界半导体分析测试行业内最顶尖的仪器设施。

  胜科纳米表示,将以新大楼的建设为契机,引进世界顶尖的分析设备,汇聚高科技人才资源,推动更多半导体企业联合研发,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提供更全面的分析测试服务,赋能园区纳米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胜科纳米还与多家国际顶尖仪器设备厂商在活动现场共同签署“胜科纳米总部实验室联合共建”战略合作协议,逐步推动全球半导体行业蓬勃发展。

  资料显示,胜科纳米于聚焦电子及半导体芯片领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可靠性分析、材料分析、失效分析、辅助研发等高端检测和方案解决咨询服务,是泛半导体领域研发、制造的一个关键技术支撑平台,已成为国内最具规模之一的第三方商业实验室。

  【扎克伯格野心未死:元宇宙可为美国贡献 5 万亿 GDP,占比 2.4%】

  北京时间 5 月 10 日消息,脸书母公司 Meta 委托德勤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到 2035 年时,元宇宙将为美国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 (GDP) 贡献高达 7600 亿美元 (约合 5.3 万亿元人民币),占比约为 2.4%。

  根据德勤的报告,经济收益可能来自于国防、医疗和制造业领域对这些技术的使用,以及视频游戏和通信等娱乐用例。元宇宙的概念包括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这些技术能让用户沉浸在虚拟世界中,或者在现实世界的图像上叠加数字信息。

  2021 年,Meta 将公司重点放在构建元宇宙技术上,并预测该技术最终将取代移动电子设备成为主要的计算平台。但是,投资者质疑 Meta 在元宇宙项目上的巨额投资。在广告业低迷打压 Meta 收入增长之际,投资的人对该项目的回报持怀疑态度。

  德勤表示,到 2035 年,元宇宙将为加拿大的年度 GDP 贡献 453 亿加元 (约合 338.8 亿美元) 至 855 亿加元。

  去年,Meta 委托咨询公司 Analysis Group 发布了一份全球经济影响报告。该报告估计,到 2031 年时,元宇宙的普及将为全球经济贡献 3.01 万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