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时间: 2023-10-20 00:50:29 |   作者; Txk挂钩式环链电动葫芦

近年来,河南长垣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特色兴县、文化旺县、绿色强县”战略,实现了“劳务经济”到“回归经济”,再到“特色经济”的跨越,培育壮大了建筑、起重机械、医疗器械及卫生材料、烹饪e

立即订购
产品描述

  近年来,河南长垣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特色兴县、文化旺县、绿色强县”战略,实现了“劳务经济”到“回归经济”,再到“特色经济”的跨越,培育壮大了建筑、起重机械、医疗器械及卫生材料、烹饪、绿色食品、花卉苗木、汽车零配件、劳保安全用品、商贸服务等十大优势产业。“长垣厨师”等被评为全国优秀劳务品牌,长垣拥有了“中国厨师之乡”、“中国起重机械之乡”、“河南省优秀建筑之乡”等称号。被确定为河南省城镇化建设重点县、河南省对外开放重点县,跨入“中国中部经济百强县”行列,被命名为“国家级卫生县城”,2007年被评为“中国创意(中小)城市50强”。特别是起重行业,形成了全国惟一的起重产业聚集区。

  起重园区建立前,长垣的上千家起重机械、起重配件和营销企业,散布在5个乡镇3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占地多、用地难、运输不便,生产要素和资源共享度低,产业集聚度不高,群体优势难以凸显。

  经过充分调查研究,长垣县委、县政府形成共识,把长垣起重行业打造成一个支柱产业,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建立具有长垣产业特色的起重产业集聚区。起重工业园区应运而生。

  2003年8月起重园区开工建设前,园区企业仅16家,年产值销售额6000多万元,利税700多万元。4年间,园区公司实现年出售的收益66.5亿元、利税6亿元,出口创汇900多万美元,中小型起重机械占全国市场占有率的60%。

  短短的4年多时间,起重园区就吸引入驻生产型企业211家、商户900家,企业建筑面积达154万平方米。在这一些企业中,限额以上企业达41家,投资45.26亿元。

  坚持高起点建设,绝对不允许任何污染项目进驻园区,同时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入驻。2005年2月,起重园区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首批民营科技园区,同年8月顺利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目前,已引进入园高新技术企业13家、科技型企业112家,园区创业中心开始运转。

  实施名牌战略初见成效。截至目前,园区企业已创“卫华”牌桥、门式起重机中国名牌1个,全国著名品牌9个,中国知名起重机械十佳品牌1个,9家企业获省名优产品企业称号。

  4年间,起重园区走出了起重产业集聚,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充分的利用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特色工业园区就是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其特色就是专业生产起重机械、起重机械配件以及围绕上述产业发展相关配套产业。

  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多亿元,9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实现了“九通一平”和亮化、绿化。

  在民营经济发展上,长垣走的是“个体起步,股份推进,突出特色,区域发展”的路子,使民营经济经营规模、技术水平、竞争能力都有了飞速发展。

  在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园区管委会高度注重突出支柱产业,从现有特色优势出发,依托资源优势造特色、依托人文资源优势创特色、依托科技优势凸显特色,始终把起重工业集聚放在主导位置上去抓。

  突出产业特色,带动要素集聚。产业特色是起重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核心。起重园区以优势产品和产业链为主线,把培育特色经济,推进企业群体成长,提高产业集聚度作为第一个任务,使起重园区真正成为特色鲜明、集聚效应突出的新兴工业载体。

  经过专家教授共同参与论证,制定出起重园区建设的整体设计和发展目标:整个园区共分为整机制造、配件加工、高新技术、市场、物流、仓储、行政和居住八大区域。发展目标是:通过10至20年的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社会稳定,集创业、生产、营销、物流、居住、娱乐、生活、发展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园区”。

  在产业发展规模上,到2010年园区50吨以下的普通中小型起重机械生产能力要达到全国总量的60%;大吨位、智能型起重机械生产能力占全国总量的25%—35%,工业总量发展保持年均20%以上的速度。2010年园区总产值要达到130亿元,销售率达98%以上,年总利润20亿元,出口比重达25%—30%。

  园区管委会对入园企业从主导源头抓起,拉长培壮了起重机械制造这根链条。到目前,园区内累计入驻企业千余家。其中,整机生产企业76家,配件生产企业122家,商户900家,相关配套企业13家,资产超亿元的企业8家,年出售的收益超亿元的企业14家,成为长垣县域经济六大支柱产业的第一产业,50吨以下的中小型普通起重机械生产能力已占到全国总额的60%,整体生产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服务式管理使园区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园区以“小机构、大服务”追求办事效率最大化。按照“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实行多部门职能融合归并,最大限度减少机构,减少审批手续,集中办公。

  在工作中推行“三制”:一是“限时办理制”,二是“联合审批制”,三是“控制事项明确答复制”。

  服务式管理让园区成了一块巨大的“磁石”。2006年至2007年新引进企业和项目46个,合同投资总额40.43亿元。

  在园区,完善的制度是确保园区这台机器快速运转的保障。实行全面的目标责任制和服务承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允许有任何的扯皮推诿。大力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过错追究制和评议考核制,做到执法有依据,行为有规范,权力有制约。实行选优用优、效率优先的激励机制。

  2007年园区管委会聘请蔡惟慈、徐善继等24名专家组成河南长垣起重园区专家指导委员会。又邀请这些技术型专家对园区企业的产品更新和技术改造直接进行技术指导,为专家和企业家构建了对话平台。

  园区还与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和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定期共同举办“中国—长垣起重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邀请专家指导委员会的专家一道出席论坛,为长垣起重产业的发展把脉开方。园区的一些企业也积极主动邀请专家到公司进行具体指导,为企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壮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成立科技创业服务中心。起重工业园区鼓励大中城市科学技术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到园区创业,促进成果转化。据统计,成立科技服务中心一年间,就有12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园区落户投产。

  成立中国重机协会培训中心。聘请有关专家教授到培训中心任职,分层次培训企业的董事长、公司经理人和技术骨干,为提升公司档次、管理人员的管理上的水准、技术工人的技术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人力支撑和技术支撑,为提升企业科学技术创新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设中国起重运输机械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为园区公司制作的产品和设备提供便捷的技术服务。

  在园区引导下,企业家们格外的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如今,巨人公司、重工集团、中原起重电器公司、东风起重公司等企业成功实施了制造业信息化软件管理工程,成为河南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

  实施人才战略,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起重园区积极帮企业引进人才,每年对非公有制企业引进的高级人才进行推荐评选。目前,园区共引进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850多名,其中,35名技术人才享受长垣县政府津贴。

  高度重视企业的集体力量,增强自主创新的集体智慧和力量。2006年12月,园区管委会组织园区内企业成立了“河南长垣起重工商业联合会”,并由联合会率领企业打造自己的起重机械制造“集体名片”————“C—PARK”。2007年1月9日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递交了“C—PARK”的集体商标申请。园区内企业向国家打出自己统一的名片,集中优势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园区企业地位和区域经济品牌形象。近年来,共培育、组建了10家公司集团,提高了长垣起重机械制造产品的知名度。

  引导企业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路子。4年来,园区企业先后和中科院、清华大学、国家铸造协会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设立研发高新技术产品78项。目前,园区实际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的人数达300多人,投入研发经费共3000多万元,企业的自主创新投入占企业出售的收益比例达5%以上。

  园区企业的自主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大吨位节能起重机、多功能机械手起重机、无人驾驶数控起重机、智能防摇摆起重机、300吨—500吨变频桥式起重机、环链电动葫芦、50吨旋转钩吊具等高新技术产品相继问世。企业申报各类科技计划累计43项,申报国家专利200多件。

  搞工业园区开发,也要让失地农民能够过上幸福、和谐的生活。地处长垣城区与起重园区接合部的高店村支书刘庆生说,全村430多户1700口人,被园区征用了700多亩地,失地村民都及时拿到了失地补偿款,失地劳动力或进厂务工、或经商、或搞家禽饲养,家家没有闲人。现在村民们都盼着工业快发展,这样大家致富的门路就更广了。

  园区初建时,遵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先后出台了《关于失地农民就业与社会保障的管理办法》、《起重园区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居民管理范畴。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为失地农民解决养老保险和大病救助,确保了失地农民“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彻底解除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园区对失地农民还围绕起重产业进行职业技术培养和训练,使农民逐步变成产业工人。4年间,累计有6000多名农民经过培训,学到一技之长,进厂务工变成工人。对缺少收入来源的农民群众,园区依照国家政策,结合自己实际,为这些农民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

  如今的起重工业园区正逐步变成长垣县城区的一部分。4年间,园区共安置就业5948人,参加医保27279人,解决农村低保1500人,就业培训15000人次。